我叫朱铮彦,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学院的大三学生。认识我的人都说,在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,我完成了从追星人到小工匠的蜕变。如果真是这样,我想那都源自一个人,他就是我的学长邓建军。因为我的蜕变来源于我与他的三次相识。
第一次相识:让我成为了一个“追星人”——初识你名,久居我心
2020年秋,父母带着我来到了常工业的校园,我们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,尤其看到一座被很多学生围观的铜像。走近一看,原来是邓建军的铜像。当时父亲对我说:“这不就是你之前给我谈到的邓建军吗?还是大国工匠呢!”我说:“是的,今天我们可能见不到他真人了,但我想与他的铜像合个影。”父母一愣,马上就会意了,父亲开心地说:“我的儿子以后要是能成为这样的人,那人生就完美了。”
我不一定能够成为邓建军这样的人,但不妨碍我以学长为榜样,做个“追星人”。那个暑假,我初识邓建军,就是一本与录取通知书一起邮寄给我的书籍《大国工匠邓建军》,我被书里写的邓建军的成就所折服。从中职生一路走来,邓学长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完成了从“零基础”到“大国工匠”的华丽蜕变,这种成长经历令我震惊,使我也想成为像邓学长那样的人,用技能硬核报效祖国。
有了这样的想法,在大一时,我就报名参加了智能控制学院的工程师训练营。经过一学期专业技能的锤炼,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提高,老师让我正式负责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发。后来我和同学们一起研发一款基于仿生学基础上的爬壁机器人,准备参加“挑战杯”比赛。我们通过对尺蠖的模仿,感觉机器人的爬行方式就像毛毛虫在壁面上蠕动一样。然而,挑战也随之而来。由于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姿态变化十分巨大,舵机运行角度需要不断调整。机器人在攀爬不同角度时,重心距离也需要在可接受范围内进行自适应调整。直到“挑战杯”比赛前夕,我们都没有完成对这台机器人的调试,只能带着半成品,匆匆赶赴赛场,结果可想而知。铩羽而归的失落充斥着我的内心,放弃的念头也在我的脑海中悄悄滋生,最为要紧的是,这场失败也给那时的我带去了深深的自我怀疑。脑海中偶像的光辉似乎渐行渐远了,我的“追星之路”,还能走到底吗?
第二次相识:让我成为了一个“小工匠”——超越自我,精益求精
自我怀疑的日子过得很煎熬,我在校园中走走停停,不知不觉的走到了工匠长廊。长廊里记载着许多类似邓建军一样的校友们的奋斗事迹,我边走边看,思绪万千,我突然意识到,践行工匠精神不是对某个人的模仿,或者说重走他的成才路线,而应该是对他精益求精、执着专注精神的学习,对他追求自我突破、完成自我超越精神的模仿。想到这里,我的斗志又一次燃烧,这一次,我将为突破自我而战。
通过与指导老师的沟通,我们准备放弃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仿尺蠖爬壁机器人方案,转而研究吸附爬壁技术,并且准备带着这个全新的项目冲击挑战杯“黑科技”专项赛。留给我们转型的时间并不算多,那段时间我们只能夜以继日在实验室奋战,从建模到仿真再到成品拼装和控制系统联调,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整个团队没睡上一个好觉。最后,看到亲手研发的机器人稳稳地爬行在墙壁上时,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,我知道我们做到了。在之后的大赛中,我们研发的这款机器人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,我们也捧回了“挑战杯”黑科技专项赛的行星级作品奖。
第三次相识:让我成为了一个“逐梦人”—— 挺膺担当,青春激扬
平凡而充实的日子不经意地溜走,意外之喜却又来临:那天,邓建军学长回访母校,亲自为我颁发了“小工匠”奖杯。奖杯是荣誉,更是凝聚和传承!当我接过奖杯,心中坚定了立志做一名“技能报国”小工匠的信念。
我放弃了假期的休息时间,每天都在实验室训练技能,从自制示波器到机器臂,每一块功能无误的PCB板,每一个正确焊接的元器件,每一段逻辑清晰的代码,都是我们送给自己的奋斗礼物。
忙碌的日子一天天过去,刚刚结束了2023年的职业技能大赛,紧接着是新一届的挑战杯大赛,我的搭档也从2020级学生逐渐换成了2021级学生。我毫无保留地将我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竞赛技巧倾囊相授,透过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,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只有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有些迷茫、又怀抱着坚定理想的学弟学妹们,我们才能在成为小工匠的道路上前赴后继,工匠精神才能代代相传。
与邓建军的三次相识,恰似人生成长之中“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还是山”的螺旋式成长过程,在这里面,不变的是“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追求卓越”的工匠精神。
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,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。以匠人为师,以匠心逐梦,用技能硬核报国,用新时代“小工匠”的蓬勃力量书写青年荣光,这就是我作为常工业学子献给祖国的青春答卷。(审核:戎晓云、苏周媛、李颖、宫乃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