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.

【奋斗的青年榜样】心系凉山,“大山里的小园丁”终圆梦——旅游与康养学院阿呷以金

作者:王杰 谭家皓 王润滋   发布时间:2023-11-01   浏览次数:194

个人简介:阿呷以金,女,共青团员,彝族,2002年7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,现就读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康养学院21幼儿634班。在校期间担任校思辨社社长、院学生会网络宣传部部长、班级班长,荣获江苏省“三好学生”、江苏省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特等奖、江苏省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、江苏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特等奖等荣誉12项,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、梅特勒托利多教育奖励金及学校专业奖学金。

星火燃希望,“小园丁”筑起“大山梦”

阿呷以金出生在一个淳朴的彝族家庭,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,小学时直接入读黄土垒筑的村小学。学校里的一名全科老师,是阿呷以金受教育的唯一资源。6岁那年,一支城区支教团的到来,为阿呷以金单调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浓重的色彩,就像一盏照进黑暗的明灯,点亮了她的童年梦想。

“就像曾经帮助过我的支教老师一样,我要把大山外面的美好传递给家乡的孩子们,以热血浸润孩子们的心灵,以教育托起孩子们的未来”。走出大山后,阿呷以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,她立志做一名“大山里的小园丁”,扎根大凉山的幼儿教育事业,为山区的孩子点亮那盏温暖的“灯”。

2015年,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始实施“一村一幼”计划,推动教育扶贫政策的精准实施,为大山中的孩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,也为阿呷以金助力家乡、回报家乡的想法赋予了政策上的支持。

大学期间,阿呷以金主动报名参加“一村一幼”幼教点的学前儿童支教工作。入学两年来,每逢寒暑假,她都会坐上回到大凉山的第一班火车,赶回家乡和孩子们分享大山外的趣事,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递给家乡的孩子们。

凉山州的孩子生活在纯彝语环境中,学习普通话的时间滞后,往往要到小学三年级才会听到有生以来的第一句普通话。于是,阿呷以金在幼教点当起了双语老师,联合同村会说普通话的年轻人,教授凉山的学前儿童学说普通话,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。渐渐地,阿呷以金以微弱的星火点燃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,孩子们从一句普通话都听不懂,到能够用普通话进行简单交流。这些改变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。

自立促成长,“小园丁”踏上“励志路”

大学期间,国家助学金的资助,让阿呷以金在校园里无后顾之忧地徜徉于书海。深知幸福来之不易,她一直将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她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规划自己回归大山的职业生涯之路,先后荣获2022年江苏省第十七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特等奖、2023年江苏省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特等奖。两年来,她认真学习,刻苦钻研,成绩稳居班级前三,收获了国家励志奖学金、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荣誉。

在校期间,她身兼数职,担任班长、学生会网络宣传部部长、导游协会会长、思辨社社长,在组织和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。作为旅游与康养学院新思想“学生讲师团”成员,她走进班级、深入社区、来到乡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信仰公开课十余场。作为彝族姑娘,她更是坚定的民族团结践行者,每逢回到家乡,她都会向彝族同胞传播民族团结观念,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,续写“生命影响生命”的故事。

感恩献青春,“小园丁”穿上“红马甲”

从小在国家和社会的帮扶下长大的阿呷以金,也在感恩知责的学校文化感召下萌生出一颗感恩的种子。

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,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回馈社会。在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比赛的现场,她贴心服务,热情引导;在2022中国——以色列创新合作周活动中,她认真负责,较好地完成了区域引导、会务支持和语言服务等工作;作为“寻访传统建筑组群”杨桥古镇实践团的团长,她带领团队驻村调研,推介非遗文化,在杨桥书场开展保护传统建筑的宣讲活动,所带团队获评常州市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优秀团队,被江苏省教育厅官网、江苏共青团、中国教育报、中国江苏网报道。

承载着浓浓的乡愁,阿呷以金用她重回大山的坚定信念书写着青春。她励志用青春点亮山区幼教,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,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。(审核:戎晓云、李颖、杨曌)


版权所有: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-党委宣传部

学校地址:常州市武进区鸣新中路28号电话:0519-86335118 邮政编码:213164